“司法为民,普法惠民;服务乡村,法治先行。”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更是百姓生活的保障。河北省廊坊市以党建引领构建多元共治体系的基层治理经验,被中央政法委列为全国推广样板。2025年暑期,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和治先锋”小分队循着这一法治脉络,深入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开展“三下乡”实践,将“廊坊经验”与当地民族地区实际相融合,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青春动能,也让队员在躬身实践中读懂法治中国的基层密码。
01
法韵传单·知识启航
7月12日至13日,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传单走进公园广场。手册按“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分类,每个法条后都附本地案例。“大爷,这页讲的遗产继承,跟咱村老张家的事儿一样”,队员用方言讲解,遇老人视力不好便逐字念读。对老年人解析遗嘱效力。
手册中“廊坊经验”板块用漫画展示“乡贤评理团调解宅基地纠纷”案例。一位大爷笑说:“咱满族讲究‘凡事好商量’,跟这评理团一个理儿!”两天分发手册150余份,解答咨询70余次,让法律如细雨浸润人心。
进行知识宣传
02
深耕基层·司法巡礼
7月16日,队员们走进宽城人民调解中心。数据显示,近三年相邻纠纷占民事案件38%,婚姻矛盾占29%,是治理难点。“借鉴‘廊坊经验’的‘诉前委派调解’,去年拦下12起可能上法院的案子。”调解员指着卷宗说。
“假种子索赔案”令人印象深刻:农户买劣质种子减产,调解员联合农业部门鉴定,组织双方“背靠背”沟通达成赔偿。更触动的是十年土地确权案:两村因30亩林地边界冲突,司法局联合满族乡贤五轮调解,以“土地置换+分期补偿”化解,既守法律底线,又照顾满族“以和为贵”习俗。队员马凯写下:“法治是能解开乡土疙瘩的绳结。”
队员访谈工作人员
队员在访谈工作人员
03
童行调解·萌芽护佑
“矛盾化解不分年龄,道理越辩越明。”7月18日至20日,队员们在宽城中小学开展“模拟调解庭”活动,让孩子们以更具仪式感的方式理解调解智慧。
课堂上,队员们还原了“同桌课本损坏纠纷”“小组合作分工争议”等真实场景。“小调解员”们围坐成调解席,先核对“当事人”陈述的细节,再依据队员提前讲的“尊重事实、换位思考”原则展开讨论。处理“课本损坏案”时,六年级的小杰条理清晰:“先确认是谁弄坏的,再商量赔偿——可以帮忙修补,也能轮流共用,重点是以后要小心保管。”一番分析让双方心服口服。
队员们还引入“调解记录”环节,让孩子们用文字或图表梳理争议焦点与解决方案。活动后,孩子们分享感受时,不少人提到:“原来调解不是和稀泥,是既要讲规矩,又要留人情。”小学生琳琳指着记录册说:“就像司法局叔叔讲的,‘理法兼顾,矛盾才消’。”
孩子们认真听讲
队员和孩子们合影留念
04
咨言问道·法理融通
7月22日至24日,社区咨询台刚摆好就被围住。“树被砍了咋办?”“工资被拖欠找谁?”队员张洁耐心回应:“您家的树受法律保护,这是您的合法财产。您可以先找邻居好好商量补偿的事,要是谈不拢,就去村委会请他们帮忙调解,真到了那一步还是解决不了,再去法院起诉也不迟。”温和的话语让焦虑消散。
建筑工人老张攥着欠条求助,队员们帮他理证据、写仲裁申请。一位大叔感慨:“以前觉得打官司难,现在知道老百姓也能依法维权!”三天接待120余人,帮7人草拟文书,法理与民心越贴越近。
队员解答疑惑
队员解答疑惑
此次实践,“和治先锋”让“廊坊经验”在宽城落地生根。队员们懂得:法治中国的大厦,既需顶层设计的钢梁,也需基层实践的砖瓦。正如队长所说:“青年普法者的脚印,是法治信仰生长的年轮。”愿更多青年接力,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