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青春行 青春筑梦三下乡|“古韵拾贝”调研团赴河北省保定市开展调研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8-13 点击数:

盛夏蝉鸣,青春激扬。保定老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诉说着燕赵大地的历史文化。这个暑期,我院古韵拾贝小队,开展了以非遗文化保定老调传承保护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走进剧场、社区、校园、机关单位,用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为千年老调的活态传承寻找青春密码

01

沉浸体验,触摸老调文化脉搏

 

 

调研之旅的第一站,团队前往保定关汉卿大剧院,观看忠奸对决的史诗级老调经典《潘杨讼》演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饱含着演员们对保定老调这门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大家沉浸在这场视听盛宴中,感受保定有戏,老调最红的独特魅力,坚定了深入了解它、传承它的决心。

图一:关汉卿大剧院保定老调演出现场

演出一结束,团队便在当地图书馆系统查阅非遗档案、剧团排演日志及地方戏曲研究文献,梳理出老调艺术从清代萌芽到当代传承的发展脉络,我们对保定老调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发展脉络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为后续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图二:团队成员查阅老调相关文献资料

 

 

02

问卷调研,勾勒非遗传承图景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保定老调在当代社会的普及传承情况,团队精心设计了问卷,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问卷发放。线上,小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问卷调查网站渠道,收集来自省内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意见和建议;线下,团队成员深入河北满城中学、曲阳羊平中学等不同学段学校,面对面地向学生发放问卷。

图三:团队成员前往曲阳羊平中学发放问卷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众多当地年轻人对老调一脸茫然,表示从未听说过,这让大家了解到非遗文化普及、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经过一周的努力,小队收集到了大量一手数据。通过整理和分析,得知人们对保定老调认知度仍然较低,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对保定老调的知晓度和兴趣度亟待提高。

 

 

03

剧团探访,与传承人深度对话

 

 

带着从数据中发现的疑问和思考,小队成员又来到了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有幸访问了团长刘金萍。刘团长是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老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图四:调研团队访谈非遗传承人刘金萍女士

在与刘团长的交谈中,同学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保定老调艺术殿堂的大门。她讲述了剧团的辉煌发展历程,和当下面临的资金紧张、传承人不足、年轻观众市场狭小等现实问题。团队还了解了众多新剧目创作灵感,它们以保定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红色文化,以燕赵儿女的英雄故事、生活图景故事展现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

最后,刘团长用老调不老,永葆青春表达对保定老调未来发展的期许,希望众多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长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保定老调的热爱和对传承的忧虑,也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04

 

交流座谈,为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团队随后积极与文旅部门取得联系,访问了保定市群众艺术馆的相关人员,深入了解保定市相关部门对保定老调的保护政策、扶持措施及未来规划。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同学们掌握了官方层面对保定老调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动情况,也感受到了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图五:调研团队与保定市满城区文旅局举行座谈

为了积极响应保定市满城区文旅部门的号召,为保定老调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小队也与满城区文旅局领导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座谈。座谈会上,同学们详细了解了关于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政策、举措等。调研团队也结合前期的调研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受到了部门领导的肯定。

 

 

05

青春力量,实践赋能非遗传承

 

从查阅资料的耐心,到校园访谈的毅力;从数据整理的严谨,到团队协作的默契。这次调研不仅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更锤炼了成员们的综合能力。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团队负责人乔同学表示,我们愿做基因的搬运工,让老调在新时代破圈生长。

  

古韵拾贝调研团的三下乡实践之旅虽然即将结束,但同学们对保定老调的关注和传承不会停止。相信政府、社会和广大青年的共同努力下,保定老调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让我们携手共进,用青春守护非遗,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主办: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版权所有: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