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究“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治化推进”主题,“法安阡陌”基层纠纷化解实践先锋团小分队深入乡村一线。在乔庄村,小分队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法治宣传、实地走访等方式,系统考察法治在化解基层“家长里短”类纠纷中的作用与挑战,正式启动了关于法治融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实践调研。
调研伊始,小分队分别针对村民、调解员、基层干部三类群体设计调查问卷,旨在多角度系统梳理乡村矛盾纠纷的解决路径及法治化推进程度。
团队首先向村委会基层干部发放问卷,并开展面对面深度访谈。访谈聚焦村内常见纠纷类型、年均调解案件数量、调解成功率、法律条文适用情况、调解协议与法院“司法确认”的衔接效能,以及法治化推进过程中的主要难点等核心问题。问卷调研帮助小分队初步掌握了村级调解组织的实际运作模式、主要处理的纠纷类型、调解中法律依据的运用现状及规范化程度,并收集了一线工作者关于法治化推进难题的第一手资料。
随后,小分队专门走访村内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内容涵盖典型成功调解案例分享、调解过程中“法”“理”“情”的平衡策略、法律难题的解决路径,以及对提升调解法治化水平的具体建议。调解员的讲述使小分队成员获取了鲜活案例,直观理解了法律在具体矛盾化解中的实际运用,感受到优秀调解员融合法律知识、地方习俗与沟通智慧的工作方法,并更具体地识别出调解员在法律适用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小分队还深入农户家中及田间地头,与不同年龄、背景的村民交流,了解其本人或周边人员的纠纷经历及最终解决方式、对村级调解委员会的认知程度,以及在矛盾纠纷发生时的解决路径偏好。通过与村民沟通,成员们收集了真实的纠纷经历与解决路径选择,掌握了村民对“人民调解”这一法治化重要渠道的实际感知,发现了村民在纠纷解决中可能存在的厌诉、重人情轻法律等观念,以及对法律服务与援助的现实需求。
经过三天的走访调研,小分队发现基层干部与调解员的力量存在局限,村民在矛盾纠纷解决过程中的法律运用意识不强、法治观念较为薄弱。针对这一现状,团队自第四天起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普法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在村务公开栏张贴宣传材料、在村民活动广场及小卖部等人流密集区域主动发放法律宣传单与手册,并现场提供法律咨询等形式展开。宣传内容聚焦《民法典》《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条款,以通俗语言阐释核心权利与义务。通过解答咨询,有效提升了村民对现有法律服务及纠纷解决途径(尤其是调解机制)的认知度与信任度。这一过程也使团队直观掌握了村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与关注重点,进一步认识到运用群众易懂的语言开展法治宣传的重要性。
通过与多方的交流及普法实践,团队观察到法律在基层调解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仍面临传统观念制约、法律服务可及性不足、调解员专业能力有限等“水土不服”挑战。调研表明,法治是基层治理基石,其推进必须扎根乡土,尊重乡贤、村规民约等传统善治资源,实现“法理情”有机统一。培育村民“信法”“用法”意识是根本,需提升普法精准性与持续性。人民调解作为法治化重要载体,其效能提升(尤其是法治化水平)亟需多方支持。推动专业法律资源下沉、赋能基层干部与调解员、提升村民法治意识,是持续探索的课题。打通法治化“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在于提升村民法治素养与调解员专业能力,需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能力建设体系。最终,高效能的基层法治化治理有赖于法院、司法所、律所等专业力量与村级组织、调解员队伍建立更紧密的协同支持网络。
此次乡村社会实践,是一堂生动的“法治中国在基层”国情教育课。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推进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治化是提升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其过程虽面临挑战,但前景可期。团队将把实践中的观察、思考与建议带回理论学习中,致力于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贡献青春智慧与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