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敏
专业:法学理论
职称(职务):教授
办公地址:西安市学府大道1号西北大学西学楼1019室
办公电话:
电子邮件:jianminwu@yeah.net
教育背景: 分别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及北京大学哲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曾于芝加哥肯特法学院访研一年。
工作学习经历:曾供职于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现为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 多种形态法哲学
主要兼职: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河北省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陕西省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开设课程:哲学类: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法学类:中西法律思想史、法律逻辑学、法哲学、法理学、法律文化、法学方法论等。
学术成果:
(一)主要著作
1.《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阐释》,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
2.《实践法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15年版。
3.《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法、伦理及政治的哲学观察》,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4.《法治及其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5.《法律实践主义:法哲学及其理论拓展》,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二)主要论文
1.“孤独的法官与法官的孤独—法官的自主性研究”,河北法学2008年第2期。
2.“中国法理学发展的理论诠释—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河北法学2008年第9期。
3.“论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实践法学要义”,河北法学2009年第1期。
5.“由‘事件’引发的法哲学思考”,河北法律评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6.“混合法的哲学之维”,河北法学2010年第2期。
7.“从古文字看中国法律文化的思想意向”,河北法学2010年 第10期。
8.“马克思对现代性法哲学的批判与超越”,法学杂志2011年第1期。
9.“司法公信力的判例法立场”,河北法学2011年第3期。
10.“马克思法哲学的经济学前提及其超越”,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1.“百年中国法治探寻的类型学思考”,河北法学2011年第9期。
12.“孔子思想的法哲学意蕴——关于中华法系理论基础的几个问题”,法学论坛2011年第6期。
13.“儒学与古希腊思想相通性的法哲学阐释——兼及中华法系复兴的理论前提”,法学杂志2012年第3期。
14.“个人与国家之间:当代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河北法学2012年第7期。
15.“中国传统法学实践风格的理论诠释——兼及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孕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与武树臣先生合作)
16.“法家法治类型的理论诠释——兼及当代中国法治的法家元素”,西部法学评论2015年第1期。
17.“法哲学的融通——儒学与实用主义”,殷都学刊2015年第1期。
18.“传统与现代性法治的纠结与整合——兼及法治思维的实践转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8.“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19.“基于中国语境的法治理论”,中国法理第2辑,法律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20.“中国法治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7日。
21.“法典的命运——古代法官的实践主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22.“中国的法治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与武树臣先生合作)
23.“古代司法中的实践智慧—兼及法作为实践智慧的基本立场”,人大法律评论2018年第1辑。
24.“中国传统法的哲学架构及其创造性转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25.“中国传统治理模式及其现代转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与武树臣先生合作)
26.“认真对待法学研究的实践导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4期。
27.“社会治理的法治之维——现代法治的理论展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28.“中国法治发展的哲学观察——实践立场与视角转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29.“基于实践智慧的法律修辞”,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三)书评文章
1.“认真对待传统——评《法家法律文化通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2.“司法的实践理性——评《陕甘宁边区司法传统的认同研究》”,人民法院报2021年5月28
(四)主持课题
主持“法治类型研究”“马克思的法哲学思维”“实践法哲学:理论与方法”“实践主义2法治观”“法律方法的实践理论”等多种项目。